在 “双碳” 目标与新型交通体系建设的双重推动下,高速公路服务区正从传统的 “加油休息站” 向集成能源补给、智慧管理、低碳运营于一体的 “零碳能量站” 加速转型。这一变革并非偶然 —— 从国家层面的政策顶层设计,到地方政府的落地细则,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,一套完整的 “政策 - 技术 - 运营” 驱动体系已逐步成型,推动智慧服务区成为交通绿色革命的关键节点。
一、政策领航:为 “零碳服务区” 划定方向与路径
零碳智慧服务区的崛起,首先源于政策层面的明确引导与刚性约束。近年来,国家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,从目标设定、技术标准到激励机制,为服务区的低碳转型提供了 “施工图”。
地方政策强落地:从 “试点先行” 到 “全面推广”,地方政府则结合区域特点,推出更具体的实施路径。例如:
江苏:在宁沪高速、京沪高速等干线公路,试点 “光储充检” 一体化服务区,要求服务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 500kW,配套储能系统满足 3 小时以上应急供电;
广东:针对珠三角地区车流密集特点,出台《高速公路服务区零碳建设指南》,明确服务区需实现 “碳足迹可视化”,通过智慧平台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;
甘肃:依托河西走廊的风能、太阳能资源,推动 “风光储” 互补供电模式,部分服务区已实现 100% 可再生能源供电,多余电量反哺电网。
二、激励机制破难题:降低企业转型成本
为解决企业转型中的资金、技术顾虑,政策层面还推出多重激励措施:对建设 “零碳服务区” 的项目,给予最高 20% 的投资补贴;将服务区的低碳绩效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信用评级挂钩;鼓励 “以电养站”—— 允许服务区将多余的光伏电量并网销售,形成可持续的收益闭环。这些政策让 “零碳转型” 从 “成本负担” 变为 “价值增长点”,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。
三、园区能源运行现状
四、能源管理需求
五、价值重构:智慧服务区如何重塑交通绿色生态
当智慧服务区变身 “零碳能量站”,其价值早已超越 “服务司乘” 本身,而是成为连接交通、能源、城市的 “绿色节点”,推动交通领域的整体低碳革命。
1. 缓解交通能源焦虑,加速新能源汽车普及
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核心痛点之一是 “续航焦虑” 和 “充电难”。而覆盖全国的智慧服务区,通过密集的 “光储充检” 网络,构建了 “沿途可充、随时能补” 的能源补给带。例如,G6 京藏高速从北京到拉萨的服务区,已实现充电桩 100% 覆盖,且部分服务区配备换电站,让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不再 “心慌”,间接推动了交通领域的 “电动化替代”。
2. 成为 “分布式能源站”,助力电网削峰填谷
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,电网面临 “充电高峰负荷冲击” 的挑战。而智慧服务区的储能系统,相当于一个 “分布式充电宝”—— 在电网用电低谷时(如夜间)充电,在用电高峰时(如白天车流大时)放电,既缓解了电网压力,又降低了充电成本。据测算,若全国 10% 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 “光储充” 一体化站,每年可减少电网峰谷差负荷约 200 万千瓦,相当于少建一座中型火电站。
3. 打造 “低碳生活场景”,推动全民环保意识提升
服务区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,是传播低碳理念的重要窗口。当司乘人员在服务区看到 “光伏发电板为充电桩供电”“厨余垃圾变肥料” 的实景,感受到 “碳积分兑换福利” 的实惠时,低碳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可触摸的生活方式。这种 “沉浸式体验”,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,推动绿色理念从 “交通场景” 延伸到 “日常生活”。
六、技术赋能:智慧化管理系统撑起 “零碳能量站” 骨架
AcrelEMS-Zone园区能源管理系统,集园区的电力监控、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、电气安全预警、能耗分析、照明控制、新能源使用、能源收费以及设备运维等功能于一体,通过一套系统对园区的能源进行统一监控、统一运维和调度,系统可以通过WEB和手机APP访问,并可以把数据分享给智慧园区平台,实现整个园区的智慧运行。
1.方案组成
方案特点:
范围更广:采集控制对象范围更广、规模更大,各类系统进行融合、统一;统筹采集控制装置的管理,优化配置策略,提升采集控制有效性。
环节更多:源网荷储充各环节紧密衔接。
随机性更高:电源侧和负荷侧均呈现强随机性,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更高要求。
多元化服务:用能安全监控、用能流向查看、用能数据分析、节能方案控制、智慧园区大平台对接服务。
2.组网结构
3.微电网智慧能源平台
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是一种集成了现代信息技术(如物联网IoT、大数据、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I)的系统,用于监测、控制和优化能源使用,以提高效率并减少浪费。
“源-网-荷-储”协同,智慧管控系统核心在于协同优化可再生能源(源)、电网(网)、用电负荷(荷)和储能设备(储),平抑新能源波动性,提高绿电就地消纳率,保障供电安全可靠。
碳资产管理与精准核算,智慧平台通过碳电表等新型计量工具、物联网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类能源数,并依据标准进行碳排放的动态核算与追,生成碳盘查报告,为碳交易和持续优化提供数据基础。
通过评估,安科瑞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符合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,可用于组织层级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。
七、配套硬件产品
八、未来展望:从 “单个试点” 到 “全域联网”
目前,智慧服务区的 “零碳转型” 仍处于 “试点推广” 阶段,但未来的方向已清晰 —— 从 “单个服务区独立运行” 到 “全域服务区联网协同”,构建更庞大的 “零碳交通能源网络”。
从政策驱动到技术落地,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,智慧服务区的 “零碳转型” 不仅是交通领域的一次升级,更是 “双碳” 目标下,产业协同、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。当越来越多的服务区变身 “零碳能量站”,我们离 “绿色交通、低碳中国” 的目标,将更近一步。